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热点资讯 > 行业新闻 > 详细信息
空港产业园联动建设 共建生态体系
作者:admin 来源:民航资源网 发布时间:2017-06-29

“未来真正意义上的枢纽之争,不仅是机场的竞争,不仅是基地航空公司的竞争,其实是平台的竞争和生态体系的竞争”。


 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、大中华区副主席吴琪先生在首届中国临空经济“一带一路”发展论坛上表示,一个城市想通过临空发展,不是仅仅依靠机场和航空公司就能实现的,需要的是构建平台,建立生态体系,实现货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,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低成本以及更大的创造性,未来的竞争趋势是平台和生态体系的竞争。


  本届中国临空经济“一带一路”发展论坛是由海航集团主办、海航临港与《民用机场》杂志承办,并以“生态丝路、魅力空港”作为论坛主题。通过分享国内外临空经济的最新趋势和研究成果,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空港城市临空经济生态与多元化发展提供借鉴。


  随着“一带一路”的推进,国家加速布局临空经济示范区,目前已经批复的临空经济示范园有郑州、北京、青岛、重庆、广州、上海、成都、杭州、长沙、贵阳十个。依托航空运输产生的临空经济已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极。但是临空经济的发展却不能单单依托航空运输产业。


  机场成为产业园资源集聚洼地


  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赵宇飞表示,临空经济的发展应该以机场为核心,统筹协调好机场和临空经济区的关系,应该做好机场规划和临空经济规划的衔接。广东机场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林佩群也表示,枢纽机场是空港经济的基础保障。随着改革开放,经济发展方式参与到全球生态要素的组织和分配中,航空作为最便利的交通方式,其重要位置日益凸显。以机场枢纽为核心,以提供航空出行为平台,机场成为全球最优生产要素的洼地。以白云机场发展模式为例,通过将机场建设、航空物流、临空地产、空港能源、航空维修、公务机通航、空港酒店七大板块集聚,大力建立白云机场航空经济产业园。


  临空经济集成开发商实现资源整合


  空港产业园的发展离不开机场的发展,更需要一批龙头企业活力的注入,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。在2029年前后,或者更早,中国将新增旅客8.71亿人次,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航空市场。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分办事处肖靖先生表示,“中国的城市日新月异,需要有一批万科、万达等品牌的龙头企业类似,中国临空经济的发展,同样也需要一批大型专业从事临空经济开发的龙头企业。”其称之为临空经济集成开发商。这些企业具有航空运输、航空物流、临空经济产业园区城市运营等专业能力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,通过地方政府、社会资本良好的结合,更好促进临空资源的聚集和有序发展。


  城市特色打造空港产业园生态亮点


  吴琪指出,“借助航空拉动经济发展的时候,需要有一个相对的认识,如果城市经济未来没有足够大的活力,建再大的机场也不可能完全借助航空真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,还是需要在腹地上有相应的合适的前瞻性的产业结构,才有可能支撑城市发展跟航空之间的互相促进和互相发展。”城市自身发展和空港产业园建设互为推力。


  以建设富含海南文化特色的气候适应性临空生态城研究为例,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执行总监张伯仑指出,未来的临空生态城最重要的是文化,美兰临空生态城建设必须将气候变化适应性概念融入其中,保护海南文化的同时,更多引用碳交易、碳金融、碳文化等,而不仅仅是低碳概念。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中国区总规划师张亚津女士也以北京、西咸、合肥为例,通过与国外空港城建设对比,指出利用区位的优势和城市发展特点,空港城开发模式也应各具特色。


  在会上,还成立了中国临港产业园区发展联盟,该联盟是我国的第一个临港产业园区运营商联盟,旨在通过建立全国性的产业园区沟通平台,协助各园区的产业要素汇集。